中新经纬1月17日电 (罗琨)“一定要通过金融体系动员社会资本参与进来正规的线上配资炒股,否则光靠政府的钱,只能做到我们想做的事的十分之一。”近日,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委会主任、香港绿色金融协会会长马骏在第十八届亚洲金融论坛期间接受中新经纬专访时指出,动员社会资本参与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需要持续完善相关激励机制。
马骏 受访者供图通过激励机制引导社会资本参与
马骏此前曾先后任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等职务。
2013年,马骏和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李治国撰写的《PM2.5减排的经济政策》出版。在书中,他首次提出利用绿色金融工具引导资金流向清洁、低排放的产业和项目,从根本上减少污染排放。
2014年,马骏加入中国人民银行,牵头成立了一个绿色金融工作组,该小组在三个多月时间内提出了14条关于构建中国绿色金融体系的政策建议。
2016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等七个部委发布《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马骏介绍说,这是中国的第一份,也是全世界第一份官方发布的绿色金融政策框架。在这个政策框架下,逐步建立了中国绿色金融的四大支柱:标准体系、信息披露、产品体系和政策激励。
他强调说,要用好政策激励。“我早期曾说过每年我们治理污染可能要4万亿,而政府只能拿出3000亿。那还有90%的资金怎么办?一定要通过金融体系来动员社会资本进来。社会资本它的前提参与的前提就是必须有回报。”
如何提升回报率?马骏介绍说,目前的一个重要激励政策是央行的碳减排支持工具,即给绿色项目提供便宜的资金,以及地方政府自己拿出的财政资源来激励社会资本参与。
“浙江的湖州地区就做得非常好,他们通过财政贴息等方式,撬动了大量的社会资本参与绿色项目。在过去的七年里,湖州每年保持年均40%以上的绿色信贷增长速度,绿色信贷占全部贷款的比重已经达到了34%,这应该是全球地方层面的最高的绿色贷款比例。”马骏说。
转型金融潜在规模远超绿色金融
马骏指出,绿色金融主要关注纯绿项目,但根据绿色金融相关目录,其覆盖的经济活动在GDP中占比仅为百分之十几,难以满足更广泛的低碳转型需求。因此,发展转型金融就显得尤为必要。
马骏介绍说,转型活动是指高碳行业向低碳转型的活动,覆盖钢铁、水泥、有色金属、造船、航空、化工、石化、煤电、陶瓷、建筑、船运等行业。这些行业在经济总量中占比更大,因此转型金融的潜在规模将远超绿色金融。
但相比绿色金融的框架体系已经逐步建成,转型金融在中国才刚刚开始,用马骏的话来说,“现在还只是贴在墙上的一幅蓝图”。
马骏曾担任G20可持续金融工作组共同主席,在编制G20转型金融框架的过程中发挥了核心的作用。该框架包含转型界定标准、转型信息披露、转型金融工具、激励机制和公正转型五大支柱。
其中,转型界定标准用于明确什么是合格的转型活动,以防范“假转型”风险。他提到,目前有两种方法,一是原则法,二是目录法。原则法是以原则为基础,要求企业的转型活动满足一系列较为抽象的条件(如符合巴黎协定),不制定详细的转型目录,给予企业更多灵活性,但需要第三方认证,成本较高,许多发达国家的机构采用这种方法。目录法则是制定详细的转型目录,列出符合转型要求的路径,使用起来成本较低,更适合发展中国家,例如中国。
马骏说,目前中国已有十几个地方率先制定地方转型目录,涵盖多个行业和具体的转型路径,并明确了减排目标和检测指标。而央行将在总结地方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一套适用于全国的国家级转型目录。
此外,相比绿色金融,转型金融还需要关注过程中的社会公平性。“比如针对转型过程可能带来失业等社会问题,转型企业应评估转型对员工的影响,并制定再就业方案。金融机构可以将企业是否制定再就业方案作为提供低成本转型融资的条件”
与绿色金融相同的是,转型金融也需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马骏也期待,未来能探索更多创新性的激励机制,例如央行的低成本政策工具、政府贴息、担保等,以进一步降低转型项目的融资成本。
(更多报道线索,请联系本文作者罗琨:luokun@chinanews.com.cn)(中新经纬APP)
(文中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责任编辑:常涛 李中元正规的线上配资炒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