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下配资平台 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再出发

发布日期:2024-12-19 22:37    点击次数:93

线下配资平台 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再出发

证券之星数据中心计算显示,对该股盈利预测较准的分析师团队为华鑫证券的黎江涛。

证券之星数据中心计算显示,对该股盈利预测较准的分析师团队为招商证券的刘玉萍。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稳妥处置地方中小金融机构风险。近期,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积极推动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坚决避免风险外溢和传导。

改革化险提速

近年来,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加快,多地深化农信系统改革,组建省级统一法人机构。与此同时,不少村镇银行等中小金融机构加快合并重组步伐,通过“村改分”“村改支”等形式成为主发起行的分支机构。

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全国农村中小银行机构行业发展报告2024》显示,在机构改革方面,山西、河南、辽宁、四川、广西等地农合机构改革方案落地实施;新疆、四川多地成立地市统一法人农商银行方案获批;村镇银行加速整合,近30家县域银行机构市场化退出或吸收合并解散。

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持续推进。截至今年6月末,全国共有中小银行(包括城商行、农商行、农信社、村镇银行)3830家,资产115万亿元,占整个银行业总资产的28%。今年1月25日,监管部门披露数据显示,全国共有中小银行3912家,主要是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和村镇银行等几类中小银行机构,总资产110万亿元。在监管趋严的背景下,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的动作明显提速。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叶银丹表示,今年以来,农信社和村镇银行的合并重组呈现出加快趋势。其中有两个特点比较显著,模式多样,包括吸收合并、新设合并、股份制改革等多种方式;重点在农村,农信社和村镇银行是合并重组的重点,这与推动普惠金融和支持乡村振兴战略有关。

叶银丹分析,这一现象主要受以下几个因素推动:一是监管政策的引导。监管机构鼓励通过并购重组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服务效率,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二是市场竞争的加剧。随着金融市场的开放和竞争的加剧,小型银行面临挑战,通过合并重组整合资源,提升竞争力。

同时也要看到,改革化险是一场持久战,尽管取得了初步成果,但还要继续压实中小金融机构资产质量。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张晓峰表示,如果说前一时间段是“应对性、分布式”地采取化险举措,接下来一段时期的重点工作,应当聚焦探索“预防性、系统式”的中小机构改革化险模式,从根本上提升中小机构的风控能力、前瞻性,防止风险出现增量,为此在微观机构层面应当积极推动机构坚守主责主业,在宏观层面应当加强相关机制建设。

不搞“一刀切”

金融监管部门坚持以改革增活力、以发展解难题、以增量盘存量,近年来,重点领域风险稳步收敛。

防风险、强监管是推动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肖远企表示,在改革方面,要采取实事求是、稳步推进的原则,不搞“一刀切”。中国非常大,中小金融机构分布在全国各个地方,从大城市到中小城市再到县乡村都有中小金融机构,每个机构服务的区域情况不一样,每个金融机构本身的情况也不一样。所以要坚持一省一策、一行一策、一司一策的原则。

张晓峰认为,一省一策是指中小金融机构的管理体制改革(主要是省联社改革),可因地制宜采用统一法人、金控公司、联合银行等不同模式。一行一策则是在风险处置时,可采用收购承接、“政府注资+引入战略投资者重组”以及“在线修复”等不同的模式,这些模式曾在过去几年处置高风险机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农村中小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服务“三农”的主力军。当前,我国农信社和村镇银行改革稳步实施,在筑牢农村中小银行改革化险方面,更要强化分类施策、一体推进改革化险。

金融监管总局农村中小银行监管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农村银行司将统筹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推动农村中小银行兼并重组减量提质,通过改体制、转机制、强管理、增动能,增强农村金融服务适应性和竞争力。支持配合省级党委、政府“一省一策”推进农信社改革,将省联社改制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规范的金融企业,明晰功能定位、规范履职行为,增强两级法人之间的经济联系,打造统分结合、多级经营、功能互补、治理有效的农信社体系。

叶银丹认为,通过“一省一策”能够更精准地匹配各省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当地需求的改革方案。各地中小银行风险状况不一,有的面临较高的不良贷款率,有的则可能存在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的问题。分类施策有助于针对性地解决特定问题,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严控增量风险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24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定期开展央行金融机构评级。对安全边际内的1—7级银行,开展风险早期预警,及时提示风险。对8—D级的“红区”银行,区分存量和增量,对存量机构,推动各方形成合力,采取多种措施压降;对增量机构,建立硬约束早期纠正机制,防止风险淤积。

近年来,在化解中小金融机构风险上,辩证坚持“治未病”与“治已病”的方式不断推进,牢牢守住了金融安全底线。张晓峰表示,改革化险,除了需要提升金融机构自身的能力外,还需防范风险反弹、严控“增量风险”。增量风险主要源于高风险机构通过各类金融业务的关联,对相关金融机构、企业和居民的资产负债表造成直接影响。更严重的是,如果风险处置不及时、不适当,在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信息传递的即时性、指数型扩散的特征还可能导致金融风险的跨区域、跨行业、跨市场外溢和传导,为此严控“增量风险”的任务尤其紧迫。

在2024金融街论坛年会上,与会专家表示,要有序推动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把握好时度效,坚决防止风险外溢。加强利率传导和资产负债管理,有效应对净息差收窄和利差损风险。指导银行机构配合做好隐性债务展期重组置换,积极支持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此外,还需严格中小金融机构准入标准和监管要求。天眼查数据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表示,从银行业角度看,提高中小金融机构准入标准和管理的主要目的在于确保金融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发展。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杜阳表示,一方面提高准入标准,有助于筛选出真正有实力、有资质的金融机构,使其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优化金融资源配置,从而推动实体经济发展。通过加强监管要求,可以从源头上遏制高风险金融机构的出现,降低金融体系的风险,确保金融机构的经营行为合规、稳健,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另一方面严格准入标准和监管要求,可以提高金融机构的服务质量,降低消费者在金融交易中可能遭受的损失,有助于规范金融市场秩序,遏制非法金融机构和不规范经营行为。

对中小金融机构而言,只有控制新增风险,才能推动自身全面提升经营素养及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的能力。叶银丹建议,中小金融机构要在源头上把风险防范好、控制好。强化公司治理。金融机构需要加强公司治理结构,确保所有决策过程透明、公正,防止大股东操纵和内部人控制。这包括但不限于完善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的职责,确保权力制衡。此外,还要尽快建立一个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覆盖所有业务、员工、网点和流程,确保没有盲点或死角,这有助于早期识别和处理潜在风险,在源头上把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防范好、控制好。

□ 经济日报记者 王宝会线下配资平台